当前位置:首页 > 笔顺>正文

栟[ bēn bīng ],栟字的拼音,部首,意思,组词

07-16 笔顺

?栟 [ bēn bīng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栟的笔画顺序,栟的笔顺怎么写

  • 栟的拼音:bēn bīng
  • 栟的注音:ㄅㄣ ㄅ一ㄥ
  • 栟的总笔画:10画
  • 栟的繁体:
  • 栟的结构:左右
  • 栟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栟的部首:木部
  • 栟的笔顺:一丨ノ丶丶ノ一一ノ丨
  • 栟的笔画:横、竖、撇、点、点、撇、横、横、撇、竖

「栟」字的意思

「栟」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bēn bīng(ㄅㄣ ㄅ一ㄥ)

1、〔栟茶〕地名,在中国江苏省。

「栟」字的其他含义、意思

1、〔栟榈〕古书上指“棕榈”。

「栟」字组词:

栟榈栟柑

栟[ bēn bīng ]的同音字,bēn bīng拼音的汉字

栟[ bēn bīng ]的同部首汉字

栟[ bēn bīng ]的同笔画数汉字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学院?

第一个呢,应天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第二个呢,岳麓书院,挺有名气的,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第三个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风景非常好。第四个呢,石鼓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小弟不才,去过或者听过这几个书院,所以只能写到这了。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

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载:“天下庠序,视此而兴”。《九朝编年备要》载:“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义学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2015年3月13日,应天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应天府书院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的应天府书院内部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千年来的中华教育史上,其地位没有能取而代之的。

宋史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天下庠序(注: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视此而兴”。

有宋一代先后出资予以扶持,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应天知府李及上言:“本府书院,甚有学徒,自建都(指改名南京)以来,文物尤盛,欲望量于发解进士元额之外,乞添解三人。”明正言顺地向上级伸手要待遇。

宋仁宗景二年(公元1035年),官府又拨给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朝廷又准许应天书院“置讲授官一范仲淹当年在应天书院讲学时的遗物——柱石员”。这种由中央政府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是一般地方书院所不能得到的。

到了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瞓更是在《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至明清时期,应天书院精神在商丘地区影响依然很大,屡毁屡建。

在书院影响下,商丘人才辈出:如张方平、王尧臣、宋勋(与海瑞齐名)、沈鲤、侯执蒲、侯恪、侯恂、宋权、吕坤、杨东明、宋荦、汤斌、侯方域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出现在这里。以至于明代有“文武百官半江西,小小商丘四尚书”之美称。清乾隆三十六年商丘中进士人数达170多人,占河南省当年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孙中山先生为戚翌家祠的撰联赞扬戚同文,一方面表明中山先生

对中原传统文化熟知并深受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山先生敬仰应天府书院的精深文化和其对华夏教育事业的贡献,并矢志将其光大。

至近代,西南联大(今云南师范大学)也有碑文:“书院之制,…两宋为盛,应天、嵩阳、岳麓、白鹿遗迹至今犹令人想见当时风流。应天一院,尤为特别。盖应天之建,仰给贤者曹诚所捐,此华夏百姓捐助大学可考之始。”可见应天府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

北宋应天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历来不容轻视。无论《中国书院辞典》、《中国古代书院》、乃至《四库全书》等国家典集及史书记载,都名列前茅。

应天府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所以,《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

应天府书院的完善修建,不仅丰富了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古文化建筑观光游和学术学习游的内涵,还增强了古城旅游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专家和文化学者的吸引力,对于提升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品位有重大意义。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1986年湖南大学宣布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5年湖南大学正式恢复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

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千年学脉再次延绵,千年学府再添光辉。

今天的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大学的文史哲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胜地,更是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节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书院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

岳麓书院宋明理学、中国书院史、湖湘文化史、中国礼制史的研究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致力于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书院研究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设有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省级)。

岳麓书院参与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嵩阳书院是古代高等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主要景点

大唐碑

大唐碑

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大将军

二将军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石刻。

书院内景

嵩阳书院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刻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上详细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登封县文物名胜尽管志书都有记载,但用地图形式直接描述的,仅此一块登县石刻地图。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一览此图,对登封县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县图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书院建筑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8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大门对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二程手植槐

树高19.5米,围粗4米。虽然树干嶙峋,中空外实,槐冠却丛拨阴浓,新枝簇簇。树姿优美,老而不衰,历史源远远流长。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著名理学家程颢,程到嵩阳书院讲学时,亲手栽种槐柏多株,装点院景。

中岳嵩阳寺碑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一面镌刻94窟佛像,另面上部刻大佛龛,内作一佛二菩萨三弟子,龛楣浮雕的飞天童子诸像及碑侧图案,颇为精致,为中原石刻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杏坛

清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杏坛讲学旧说,在地除地为坛。讲学期间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今石护坛,周匝平台栏杆,恢复旧貌。

《登封县图》碑

嵩阳书院现存唐至清代碑碣70条品。

明神宗万历年(1593年)登封知县陈国章主持刻制。碑高1.05米,宽0.86米,厚0.2米,平首方趺。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我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分布情况,并描绘出登封县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和四至地界的名称等。虽然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字迹清楚,线条明晰。有人形容“一览此图,即可囊括登封,卧游中岳”。

《登封县图》碑是以写景画法,运用平线浅雕手法刻绘而成的。据测绘部门科学测定,其比例为1:40000。它既是明代登封的文物分布图,风景游览图,又是地理位置图。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历史地位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外交流

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国书院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下旬韩国书院联合会常任理事朴成镇一行来白鹿洞书院进行访问。9月下旬黎华应韩国绍修书院之邀,代表白鹿洞书院赴韩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并与之缔结为友好书院。2011年6月中旬韩国绍修书院回访白鹿洞书院,开展祭拜孔子、朱子等活动,并用韩文吟唱《白鹿洞书院揭示》。8月上旬邀请朱熹后裔、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偕夫人来院进行文化学术交流。8月中旬日本兴让馆高等学校理事长井上数马一行应邀,参观白鹿洞书院并进行学术交流。

保护措施

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截止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创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地点位于现在的江苏句容的茅山,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现已无存。

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故称茅山书院。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

在众多书院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宋代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事实上,除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历史上还曾有过六大书院一说,金坛的茅山书院就位列其中。只可惜,茅山书院的旧址早已无存,后人亦少有茅山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之名几乎销声匿迹。今日探究茅山书院之兴衰,既能体察中国书院历史的变迁,也可重温金坛崇文尚学的古风。

侯遗

侯遗,字仲遗(《金陵诗徵》卷五。《至顺镇江志》卷一九作仲逸),句容(今属江苏)人。隐居茅山,创书院,教授生徒,积十余年,自营粮食。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王随知江宁府,奏请於茅山斋粮所剩庄田内给三顷充书院赡用,从之。明弘治《句容县志》卷六有传。

诗词

茅山书院

宋侯遗

精舍依岩壑,萧条自卜居。

山花红踯躅,庭树绿栟榈。

荷锸朝芸陇,分镫夜读书。

浮云苍狗纪一笑不关余。

茅山书院谒侯处士像

宋巫伋

斋粮资讲舍,遗像拜山中。

不尚神仙术,特存儒者风。

斯文真未丧,吾道岂终穷。

为忆皋比拥,庭前古木丛。

丽正书院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洛阳则是其发祥地。

袁枚《随园随笔》云:“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

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设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明福门在哪里?唐东都洛阳宫城正南门为应天门,应天门西面一门为长乐门,长乐门北为广运门,广运门北即明福门,门内有中书省。

历史

早在北魏时,在嵩岳南麓创建嵩阳寺,至唐高宗时改名太乙观。五代后唐清泰年间,进士庞式曾在太乙观讲学。迄后周世宗时,在此设太乙书院。北宋时,宋太宗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尚书、诗经、易经、论语、孟子、左传、周礼、礼记、孝经)一部。宋仁宗时,诏令西京洛阳修葺扩建,赐名“嵩阳书院”,并赐学田一顷,以供办学经费。司马光、程氏兄弟、范仲淹等均曾讲学其中,该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南宋学者吕祖谦说:宋初“海内升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在今湖南长沙)、睢阳(在今河南商丘)、白鹿(在今江西庐山),天下所谓四大书院。”后废毁,清代曾经重修。北宋时,龙门还有利涉书院、洛水南有天官寺书院、今伊川鸣皋村有明皋书院、酒后村有和乐书院等。

元代时,各路、府、州都设有书院,河南府路设有同文书院(洛阳县)、缑山书院(偃师)、伊川书院(今伊川)、嵩洛书院(巩县)、颍谷书院(登封)、洛西书院(永宁,今洛宁)等。

明代,书院大盛。河南府境内有同文书院、伊川书院、洛西书院、洛中书院、伊洛书院、?东书院、集贤书院、少室书院、存古书院等。

清代书院有:天中书院、周南书院(又称狄梁书院,以祀狄仁杰之故)、?东书院、望嵩书院、洛中书院、奎光书院、涧西书院、玉虚书院、丽泽书院、敬业书院、 朴书院、中山书院、黄鹤书院、洛浦书院、伊川书院、龙门书院、阎公书院、伊洛书院、雪香书院、同文书院等。

另有二程书院、西亳书院、首阳书院(以上在偃师县境),平津书院、四知书院、河清书院(孟津),川上书院、芝泉书院、东垣书院(新安),甘棠书院、锦屏书院、屏山书院(宜阳),洛西书院(永宁,今洛宁),伊皋书院、洛西书院、和乐书院(今伊川),和乐书院、乐道书院、周南书院、伊川书院(嵩县),汝南书院、崆峒书院、紫罗书院(伊阳、今汝阳)等。

早期的书院均为官办,在明清时期,大多数书院都为私办。学习内容主要是儒学、理学,偶或评议时政。书院的设立,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及学术文化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多数书院也和府、县儒学一样,是为科举取士准备人才的。

明清之时的科举考试,大体是这样的:童生考试合格者可入府、县儒学为生员,称秀才;秀才(以及监生、荫生、贡生)参加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举人经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然后由皇帝对贡士策试,叫殿试。殿试后赐出身者称进士,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限额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通称状元,第二名通称榜眼,第三名通称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共取进士120人。取得进士身份,便可任命为官员。又,明清时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发展

唐开元五年(717),于乾元殿写经、史、子、史、集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次年,改名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名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置集贤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等官,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等,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掌刊缉校理经籍。宋沿置,为三馆之一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充任;学士以给、舍、卿、监以上充任;直学士不常置,修撰官以朝官充任,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任,皆无常员。金贞祐五年(1217)置集贤院,有知院、同知院等官。元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知名之士,并总管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等事。元初,集贤院与翰林兼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1285)分立两院,置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等官,所属有国子监、兴文署。明废。

石鼓书院(Shigu Academy),位于中南重镇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

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

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

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恢复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

七贤

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之一——张栻、黄斡。

八景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八景:“东岩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洼樽残雪,江阁书声,钓合晚唱,栈道枯藤,合江凝碧。”

一曰东岩晓白。石鼓山东西峭壁上,唐太守宇文炫分题“东岩”、“西谷”。东岩悬崖壁立,当太阳初升之时,削壁沐日光呈金**,远望尤甚,故描绘此景为“东岩晓白”。

二曰西豀夜蟾。西豀夜深人静之时,便有蟾出现,与“东岩晓白”形成鲜明对照。

三曰绿阁蒸风。合江亭位于石鼓山北端,亦称绿净阁。合江亭下,深潭之上,有一石坪,宽约丈余,相传为仙翁濯足处,石上仙迹依稀可辩。明朝时曾在石上修筑一亭,名为濯足亭。现今雨水激石,亭址俱废。

四曰洼尊藏雪。石鼓山下有怪石,外实中空,衡郡风雅之士在石上刻“洼尊”二字(“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冬日雪后,石鼓山上上下下,积雪皆消融无迹,唯独尊内积雪经冬不化,至春始融,为石鼓山第一奇景。

五曰江阁书声。石鼓乃为书院,读书声声声入耳,从阁楼当中传出,亦为一景也。

六月钓合晚唱。石鼓地处湘水和蒸水,夜幕之时,垂钓者倚坐船头,小船随波缓缓移动,渔歌想起,打破暮色宁静。

七曰栈道枯藤。山上韩愈吟咏“绿净不可唾”的合江亭右下,有一深潭,东可通汪洋大海,北可达南岳水濂洞。山上有古藤经数百年成长,沿江底爬行,由西岸牵至东岸。相传明万历年间,曾有渔人潜至水底还见过。岁月悠悠,孤藤不知存否,也许仍静卧江底,也许已化龙飞去。

八曰合江凝碧。石鼓山地处蒸水和湘水交合之后,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放眼望去,如一块碧玉。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相关人物

顾宪成(1550-1612),明代名士,无锡(属今江苏)人,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过去几次的病人又一次顽强地睁开双眼,46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又在他的脑海中流淌,他感慨万千,不禁口占一绝:“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因"红丸案",上书责臣,帝不听,反被夺禄一年。后又议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擢升左都御史,与左副都御史杨涟等上书弹劾太监魏忠贤,揭发魏忠贤的党羽崔呈秀贪污受贿事状,被革职返乡。后崔呈秀派锦衣卫缇骑前往逮捕,他投池水自尽。

著名景点

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

另外还有丽泽书院等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